在滤镜比演技逼真、热搜比作品抢眼的内娱,曹骏像一枚误入电子迷宫的青瓷印章——当明星在直播间喊麦数数字,他在横店啃着发霉馒头背台词;当流量靠人设炒作冲上热搜,他在零下20度草原摔得浑身青肿只为一个骑马镜头。这个被戏称”没受过互联网毒害”的85后演员。
打开曹骏微博,最新动态停留在2023年西北荒漠杀青照:素颜工装裤沾着草屑,点赞量不及顶流广告千分之一。对比同期艺人”日更九宫格+带货小作文”的流量轰炸,他的社交平台堪称”考古现场”:2016年晒剧组盒饭,配文”演厨子要尝遍后厨菜”;2019年分享剧本批注,字迹浸着角色呼吸。粉丝调侃”比我爷爷朋友圈还佛系”,他却认真回复:”演员的阵地在镜头里。”当明星人设比角色更耀眼,试问:观众该记住演员还是标签?
在《海的尽头是草原》,曹骏为演放牧青年在零下15度雪地冻两小时拍哭戏,眼泪冻成冰珠。这种”沉浸式自虐”是他的常态:演革命战士每天负重20斤行军晒成”黑炭”,演工程师泡工厂学焊接留下永久疤痕。当流量明星靠绿幕和眼药水”表演”,他用布满茧子的手掌证明:演员的勋章在角色褶皱的汗渍里。某顶流数字台词的”AI演技”遭群嘲时,他的眼神转换却让观众看见革命星火——这是”职业”与”饭碗”的本质分野。
页码: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