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综艺的浩瀚星空中,一档全新节目《听,谁在唱歌》于 8 月 24 日晚间在东方卫视闪耀登场。这档节目以其独特的 “采风 + 即兴创作” 模式,宛如一阵清风,为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音乐体验。首期节目中,音乐发起人于适,携手胡海泉、莫西子诗、韩庚、戴佩妮、马頔、刘凤瑶等一众音乐艺人,踏上了大凉山这片充满神秘与魅力的土地,开启了一场音乐寻根之旅。
节目伊始,便展现出对传统音乐创作模式的大胆突破。在当下流行音乐制作流程日益固定且繁琐的背景下,《听,谁在唱歌》选择回归音乐创作的源头,让艺人们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捕捉灵感,即兴创作。当然,这种创新并非一帆风顺,节目中也呈现了嘉宾们对于 “即兴创作” 理念的不同看法。节目发起人于适以及莫西子诗等艺人对这种模式充满热忱,而在第一期结尾的第二期预告中,“寻乐团” 内部就该理念产生了激烈碰撞。不过,节目并未回避这些分歧,而是将其作为探索的一部分,通过实际创作的音乐作品,不断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同时见证于适等艺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蜕变。
音乐回归自然人文,奏响生活旋律
首期节目中,《听,谁在唱歌》呈现出三重高级质感,让观众沉浸其中,回味无穷。第一重高级,在于音乐回归到市井街头与山巅云海。在大凉山歌者莫西子诗的引领下,于适漫步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的集市。他们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品尝着当地清甜的瓜果,欣赏着精美的彝族银器首饰。在这浓浓的市井烟火气中,音乐的灵感悄然萌发。当于适和莫西子诗坐在布拖县的小河边,对着嬉戏的孩子们放声歌唱时,音乐回归到了它最原始、最纯粹的状态。那是一种源自生活的快乐,如同市井街头的那缕阳光,温暖而明媚,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要哼唱,想要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情感。
随后,镜头一转,艺人们怀抱吉他,登上大凉山的山巅。远处,风车在微风中缓缓转动;近处,云海如波涛般翻涌。在这如梦如幻的美景中,歌者们的歌声与山风、鸟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自然乐章。此时的音乐,不再是舞台上的华丽表演,而是人与自然亲密接触时,情感的自然宣泄。无论是市井街头的热闹,还是山巅云海的宁静,都成为了音乐创作的源泉,共同构建了节目独特的自然人文之美。
传承民族音乐,拥抱世界未来
第二重高级,体现在音乐回归到民族传承之中。在布拖县的集市上,于适和莫西子诗邂逅了彝族口弦那独特的声音,这种被誉为 “会说话” 的乐器,以其清脆而富有韵味的音色,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紧接着,他们又遇见了毕摩,这位彝族文化的传承者,通过庄重的祭祀仪式,展现了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呷古村,艺人们深入体验了彝族的贴布绣工艺,身着绚丽的彝族传统服饰,参加了热闹非凡的花儿大会。在花儿大会上,彝族姑娘们用月琴弹奏出悠扬的旋律,那婉转的琴声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在《那些花儿 + 不要怕》的演唱环节中,“朵洛荷” 这一彝族火把节期间的传统曲调精彩呈现,它与选美活动相结合,承载着对火的歌颂与祈福,让观众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个都市电子音乐盛行的时代,《听,谁在唱歌》中这些民族音乐元素的展示显得尤为珍贵。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更蕴含着世界性和未来性。从大凉山走出的贾巴阿叁、山人乐队、莫西子诗等音乐人和团队,便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从民族音乐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音乐元素相融合,让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中华民族拥有上下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音乐形式丰富多样,《听,谁在唱歌》让观众听到了这些传承千年的民族之声,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强大生命力。
音乐滋养生活,赋予精神力量
第三重高级,是音乐回归到为生活提供原动力的本质。节目中,于适、韩庚、胡海泉等嘉宾艺人在行车途中,情不自禁地弹唱起来,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忘却了正在录制节目。此时的音乐,成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为他们带来了愉悦和满足。
在花儿大会上,参与选美的彝族青年们分享了自己的奋斗故事。有的从理发店小职员成长为时尚模特,有的从 “打螺丝” 女工转型为旅拍化妆老板,还有的在母亲的支持下追逐音乐梦想。这些故事展现了彝族青年们的坚韧与努力,也让观众看到了彝族女性的勤劳善良。她们的付出,成就了孩子们的未来。当《那些花儿 + 不要怕》的旋律响起,这首歌成为了对母亲、对女性的最美赞歌。莫西子诗曾说:“苦难,都会过去,因为我们还会迎接新的开始。” 戴佩妮老师也鼓励彝族美女旅拍化妆师,要相信过去的眼泪都是珍珠。这些话语,如同音乐一样,给予人们温暖和力量。
《听,谁在唱歌》首期节目过后,仿佛在观众心中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它让我们明白,音乐源于生活,又能反哺生活,给予我们心灵的抚慰。这档节目以其独特的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领略到了自然人文之美、民族文化之韵以及音乐对生活的滋养之力。看完第一期,观众们已然迫不及待地期待第二期节目,渴望跟随 “寻乐团” 的脚步,继续探寻音乐的无限可能,聆听更多来自山河大地、人间烟火的动人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