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横跨数十年的年代剧,《生万物》最打动人心的特质之一,便是对历史质感的真实呈现。它没有沉迷于宏大历史事件的堆砌,也没有聚焦于知名历史人物的传奇,而是将镜头对准山东一个普通农村,通过天牛庙村村民的生活变迁,折射出 1926 年至 1986 年间中国社会的风云激荡,让厚重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也让观众在小人物的悲欢中,读懂时代的重量与人民的力量。
这部剧的历史叙事,有着鲜明的 “人民性”。从军阀混战的动荡、抗日战争的危难,到解放战争的转折、新中国建设的探索,半个多世纪的重大历史节点,都没有以 “教科书式” 的方式直白呈现,而是融入了村民的日常:日军入侵时,村民们为保护粮食与土地奋起反抗;土地改革时,宁学祥从 “守地” 到 “献地” 的转变,映照出旧制度的瓦解与新秩序的建立;新中国建设时期,封大脚带领村民种地、抗洪,展现农民在时代建设中的主动担当。这种 “小人物见大时代” 的叙事策略,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记载,而是与村民的饭碗、土地、家庭紧密相连的生存体验 —— 观众能从宁绣绣鞋底子藏烙饼的细节里,读懂战乱年代的生存不易;能从封二临终传授种地经验的场景中,感知农民与土地的深厚羁绊;也能从铁头从 “仗势欺人” 到 “抗敌英雄” 的转变里,看到时代对个体的重塑。
剧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细致刻画,更让历史质感落地生根。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体现在宁家与村民的生活差异中;军阀混战的动荡不安,藏在土匪横行、民不聊生的背景里;日寇入侵的民族危机,通过 “烧麦抗敌”“保护粮仓” 等情节具象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则在土地分配、妇女解放等细节中悄然展现。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炫技,却精准还原了不同时代的生活底色,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既有苦难也有希望的年代。尤其难得的是,该剧没有将农民塑造成历史的 “被动接受者”,而是凸显了他们作为 “历史创造者” 的角色 —— 无论是参与农会运动争取权益,还是投身抗日斗争守护家园,亦或是在土地改革中主动适应新变化,农民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时代进程,这种对 “人民力量” 的尊重,让历史叙事更具温度与深度。
然而,如同许多长篇年代剧一样,《生万物》也并非完美无缺,网上不少观众提及的 “剧情俗套” 问题,尤其是 “露露” 这一角色的设置,成为了剧中较为明显的遗憾。从剧情逻辑来看,露露的出现似乎更多是为了制造冲突 —— 她的某些行为动机不够清晰,与其他角色的关联也略显刻意,仿佛是为了推动特定情节而 “强行安排” 的人物,与剧中其他贴合时代、逻辑自洽的角色形成了反差。这种 “为冲突而冲突” 的设计,不仅让部分剧情显得生硬,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体叙事的流畅性与真实感,成为这部优质年代剧里一道小小的瑕疵。
即便如此,《生万物》依然凭借对历史质感的精准把握,成为一部值得被记住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与选择构成;它也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不该忘记那些曾在土地上耕耘、在苦难中坚守的先辈,不该忘记我们从何处走来。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对人民的尊重,正是《生万物》最珍贵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