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36 集年代剧《生万物》落下帷幕,回望整部剧集的脉络,即便将其置于同类型作品中横向比较,它也无疑是今年热度与质感兼具的代表性作品。这部剧以独特的创作视角,在展现时代变迁与人性百态的同时,也留下了值得深思的遗憾,而贯穿始终的 “土地” 主题,更是让它在众多年代剧中脱颖而出,成为最鲜明的记忆点。
《生万物》最难得的突破,在于将 “土地” 从故事背景升华为精神内核,用深刻的土地叙事构建起整部剧的骨架。在以往的年代剧中,土地多是作为场景存在,或是推动剧情的工具,而《生万物》却让土地成为了 “活的角色”—— 它见证着天牛庙村的兴衰,承载着村民的喜怒哀乐,更串联起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记忆。开篇时,宁学祥为守护自家土地,在女儿遭遇危险时仍犹豫不前,土地在此刻是地主阶层 “私有财产” 的象征;中期,封大脚开荒种植丹参,用双手在土地上创造生机,土地成为农民生存的根基与希望;后期,村民们为抵抗日军,集体烧毁即将成熟的麦子,土地又化作家国大义的载体。每一个关键情节都与土地紧密相连,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对中国农民而言,土地从来不是冰冷的泥土,而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寄托,是生存的依靠,更是尊严的象征。
更具深度的是,《生万物》对土地主题的呈现,始终带着鲜明的时代纵深感。它没有停留在单一时期的土地叙事,而是顺着历史脉络,展现了不同阶段人与土地关系的变迁:封建社会里,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为租种土地受尽剥削,那时的土地是 “阶级分化” 的标志;抗战时期,土地成为敌我争夺的战略资源,守护土地就是守护家乡、守护家国,土地被赋予了民族抗争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回归人民手中,村民们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土地又变成建设新生活的起点。这种跨越时代的叙事,让土地主题不再局限于 “农民与土地” 的个人情感,而是延伸到对中华农耕文明的哲学思考 —— 土地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又如何影响着民族精神的形成。剧中那些细腻的细节,更让这份思考变得鲜活:封二临终前,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向家人传授种地的诀窍,把对土地的眷恋化作代代相传的经验;宁学祥晚年放下 “守财奴” 的执念,将家族土地献给国家,完成了从 “私有” 到 “公享” 的思想转变;封大脚最终为保护农田牺牲在洪水中,用生命诠释了 “生于土地、归于土地” 的宿命与坚守。这些情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让 “土地情怀” 变得可感可知,让观众在剧情中读懂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触摸到农耕文明的文化底色。
凭借对土地主题的深度挖掘,《生万物》成功跳出了一般家庭年代剧的局限,构建起兼具个人命运与民族精神的史诗叙事 —— 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天牛庙村几户人家的悲欢,更是中国农民在时代浪潮中,与土地共生共荣的集体记忆。这种叙事格局,让剧集既有家长里短的烟火气,又有历史变迁的厚重感,成为今年年代剧中难得的 “有魂之作”。
当然,一部 36 集的长篇剧集,难免存在遗憾。比如部分配角的命运线略显仓促,一些时代转折的细节处理不够细腻,个别情节为推动冲突显得刻意。但即便如此,《生万物》依然以独特的土地主题,为年代剧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它证明,好的年代剧不仅要讲好 “人的故事”,更要找到能串联起时代与人性的 “精神符号”。而 “土地”,正是最能代表中国乡村、中国农民的符号,也是最能唤起观众文化共鸣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