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导演的新作《脱缰者也》已在院线上映,然而其票房成绩却未达预期。观影过后,心中感触颇为复杂。这部影片既有可圈可点之处,亦存在明显短板,整体而言,可称其为半部好片,好在对九河下梢独特气质有着相对写实的刻画。
影片中的 “天津味道” 十分浓郁且方向正确。从角色性格到故事架构,都散发着浓厚的地方气息。在性格塑造上,相当写实,而故事发展也具备一定合理性,生动地展现出九河下梢一带的独特风情。不过,影片最终的故事走向却有些不尽人意,脱离了现实根基,显得虚空发飘。
若要用影片中的原话来精准概括对九河下梢一带人物性格的刻画,那 “BK 的” 这个词汇可谓恰如其分。在《脱缰者也》中,首次出现 “BK 的” 一词时,演员台词如此表述,字幕却采用了其他替代字眼。随后再次出现时,字幕直接呈现为字母 “BK”。既然影片如此处理,在影评分析中也就无需避讳。或许不熟悉天津方言的朋友会感到疑惑,这两个字母为何要有所避讳?在九河下梢一带(并非仅指天津)的方言体系里,“BK 的” 是极具攻击性的骂人词汇,用于形容那些品性恶劣之人。并且还衍生出 “老 BK 的” 和 “小 BK 的” 之分。实际上,《脱缰者也》讲述的就是一群有着此类性格特征之人的故事。
影片里,郭麒麟饰演的男主角从少管所出来后,其行为举止尽显 “小 BK 的” 特质。尤其是他对待二姐的种种作为,凸显出这一性格特征。忤逆长辈、待人不友善、行事蛮横霸道,尽显流氓地痞做派,完全符合 “BK 的” 所界定的群体特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那些既无钱财又无资源的男性而言,选择这条看似 “捷径” 的道路,似乎成了一种无奈之举。所以,男主角从少管所出来后,便踏上了这条充满争议的道路。在这一层面上,曹保平导演试图通过《脱缰者也》进行写实表达。在普通话语境中,这类群体或许更接近 “盲流子” 的概念。故事中,男主角这个 “盲流子” 一心渴望实现财富梦想,为此借了高利贷去倒卖衣服,结果却血本无归,无力偿还债务,故事便由此展开。
在 “BK 的” 身边,往往会有一位长相不错的女性相伴。在曹保平导演的这部影片中,称男主角身边的女人曾是空姐,这一设定其实有些拔高。要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空姐社会地位颇高,收入也相当可观,正常情况下不太可能看上 “BK 的”,除非对方有独特之处,比如擅长哄女人开心等。值得留意的是,九河下梢一带的影视文学作品,似乎都对 “空姐” 这一元素有着特别的偏好,常常以此展开想象。
男主角身旁的同伙猪肉肉,同样是个混子,也会被人们称作 “BK 的”。影片对猪头肉这一角色的塑造颇为成功。例如,当他遇到真正的 “愣子”(此处 “愣” 发二声)时,瞬间就没了底气,吓得连话都不敢说。在九河下梢地区,混子众多,平日里放狠话的人也不少,但一旦碰上 “愣子”,这些所谓的 “BK 的” 便没了办法。在《脱缰者也》中,张本煜饰演的便是这样一个 “愣子”。所谓 “愣子”,是指那种行事只靠暴力、不动脑子的人,这类人往往具有超雄体质,甚至对杀人行为都失去了 “犯罪” 的概念。在九河下梢一带,“愣子” 曾经颇为吃得开。“BK 的” 通常只是欺负普通百姓,而 “愣子” 则根本不把 “BK 的” 放在眼里。
影片里,林雪饰演的放高利贷者杨保全,也属于 “BK 的” 范畴,更准确地说是 “老 BK 的”。需要注意的是,他们虽可归为黑社会一类,但与某些帮派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重情重义的黑社会形象截然不同。在《脱缰者也》中,杨保全一旦遇到真正棘手的事情,立马就会退缩,之前答应的事情也会瞬间反悔。若讲江湖义气、有仁义之心,那就不能称之为 “BK 的” 了,只有那些只会用黑社会手段欺压他人、毫无仁义可言的,才算是真正的混子或 “BK 的”。
另外,二姐、二姐夫、大姐和大姐夫等角色,则是典型的普通小市民形象。其中,二姐的性格特点最为突出,但还未达到 “BK 的” 程度。因为她身处正常的社会关系之中,有着正经工作,并非涉足黑社会领域。二姐的性格有其独特的分寸感,面对普通人时,她性格强势;可一旦遇到 “BK 的”,也会心生畏惧。在当下,许多天津大姐的性格就如同《脱缰者也》中的二姐这般。
一个 “绑架” 事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紧密串联起来,这正是《脱缰者也》的趣味所在。影片成功塑造了众多九河下梢一带具有传统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些性格特征主要存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新千年之后,天津的城市气质已逐渐远离九河下梢的传统韵味。如今的新天津人,甚至不太愿意听到别人说自己带有九河下梢的那种气息,在天津,这样的表述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冒犯。
影片中 “绑架” 故事的开篇较为贴近现实,然而到了结尾部分,“愣子” 突然开挂,见人就开枪,使得整个故事瞬间脱离现实,显得极为荒诞。《脱缰者也》这个 “绑架” 故事确实难以完美收尾,让 “愣子” 大杀四方的处理方式,虽有取巧之嫌,但也实属无奈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