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华山论剑之东邪西毒》成了不少观众热议的焦点。我在首播当晚便一口气追完 8 集,剧集所带来的余韵久久不散。虽此前已写过剧评,但仍想补充些感悟 —— 这部《东邪西毒》的独特之处,尽数凝聚在欧阳锋身上,尤其是他东行途中那份对 “东边的风流斯文” 的向往与探寻,堪称全剧的灵魂所在。
欧阳锋一行从西域启程,前往临安,表面目的是带着画像拜见未来的嫂子,并将她接回西域。而潜藏其下的,是他对中原文化的好奇:想亲眼见识诗词歌赋中描绘的中原人的风流与斯文。这份看似次要的目的,实则是欧阳锋这一角色的核心行为驱动力,更是整部剧的 “戏眼”。
为何 “风流斯文” 能成为戏眼?因为观众始终跟随着欧阳锋的视角,一同在武侠世界里探寻这种特质的模样。甚至可以说,金庸先生的全部武侠作品,核心都离不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中原文化滋养下,“风流斯文” 究竟该是何种姿态?抓住这一点,便触碰到了金庸武侠的精髓,也理解了它为何能在华人世界长盛不衰。
上世纪中期,金庸武侠诞生于香港。彼时香港与大陆联系尚不紧密,香港及东南亚、海外的华人华侨,乃至许多外国人,对中原文化都怀着一份神秘的想象,好奇这种文化会孕育出怎样的性格特质。而金庸先生依托儒家文化,塑造出众多兼具风流与斯文的武侠主人公,恰好满足了这份想象。后来武侠传入中原,读者们也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品格 —— 当然,作品中也不乏这类美好品格的对立面,它们与前者并存,共同构成了江湖的真实图景。
《东邪西毒》以欧阳锋的视角展开临安之行,恰好切中了这一核心主题。比如,欧阳锋一行刚入川蜀,便撞见两股武林人士厮杀,最终双方同归于尽,而他们竟被冤枉成杀人凶手。此时的欧阳锋难免困惑:不是说东土皆是风流斯文之人吗?为何刚踏入便遇上这般乱象?剧中那句 “可能是刚到川蜀吧,再往东边走,就风流斯文了” 的内心独白,道尽了他的期待与疑虑。
一路向东,欧阳锋所见多是与 “风流斯文” 相悖的纷争 —— 江湖各派厮杀不断,他也屡屡被卷入其中。这个一心想见识东土风雅的西域人,却频频遭遇粗鄙与暴戾。但金庸武侠的妙处在于,它既展现江湖的腌臜,也从不吝啬对 “质本高洁” 的礼赞。
欧阳锋最终还是遇见了真正的风流与斯文:黄药师的洒脱、冯衡的聪慧、耽敏的通透。尤其是耽敏,这个剧中极具灵气的女性角色,仅用三句话便断定欧阳锋并非凶手,这份干净人对干净人的默契,令人动容。当她主动追求欧阳锋时,那份纯粹与勇敢,堪称顶级的爱情戏码 —— 有趣的灵魂本就该相互吸引,只可惜,欧阳锋最终痛失所爱。
此行终点,欧阳锋终于读懂了东土的风流斯文:它从不是全员皆有的特质,而是少数人坚守的 “质本高洁”,且这份坚守往往需要付出沉重代价。这恰是多数严肃文学与经典影视剧的共同母题 —— 保持初心与品格,从来不易。
看到这里,或许我们都该自问:若真心喜爱武侠,是否愿意如那些角色一般,为守护心中的 “风流斯文” 付出代价?多数人或许只是叶公好龙,但没关系,总有少数人会将这份特质传承下去,让它在时光中生生不息。这,或许正是《东邪西毒》留给观众最珍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