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我们看过不少,可《归队》的打开方式,还真是让人有些意外。原以为一开场会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打鬼子大战,让我们尽情领略英雄们的飒爽英姿,可没想到,迎来的却是一个 “惨” 字当头的开篇。
1938 年的那个秋天,抗联排长老山东,这位由胡军饰演的铁血汉子,带着十八个抗联战士,在拐子河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那场面,真是惨烈至极。战士们本就缺衣少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却没有一个人有丝毫的退缩,他们的斗志如钢铁般坚定。
然而,敌人的狡猾和残忍超出了想象。就在大家好不容易获得片刻休息的时候,鬼子又突然发起了新一轮的进攻。战士们虽奋力抵抗,但最终队伍还是被打散了。原本十八人的队伍,仅剩下六个人,而这六个人也被鬼子和伪军冲得七零八落,各自陷入了困境之中。
不过,老山东在战斗前就已经做好了打算,他叮嘱大家,要是能够突围,就去牡丹江松林镇的八棵松那里刻下自己的名字,然后重新集结归队。这 “归队” 二字,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战士们前行的道路,也成为了他们心中坚定不移的信念。
可归队的路,谈何容易。每个人都面临着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抉择。他们在那片白山黑水之间,在那茂密的山林里,在那寒冷的雪原上,艰难地求生,努力地寻找着队友,寻找着归队的方向。
《归队》没有刻意去渲染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这种细腻的叙事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普通战士们在战争中的挣扎与坚持。他们不是超级英雄,没有刀枪不入的本领,他们只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着自己的恐惧和担忧,但在国家和民族的大义面前,他们却能够挺身而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这种不一样的抗战剧拍摄方式,就像是一杯浓茶,需要我们慢慢去品味,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抗战的不易,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在《归队》中,我们看不到那种夸张的英雄主义,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在战火中不断成长。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首悲壮的史诗,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回荡。
《归队》用它独特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信仰、关于勇气、关于团结的故事。它让我们知道,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够迎来光明。而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