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万物》的余温尚未褪去,另一部重磅剧集《归队》便迅速接档,登陆央视八套黄金强档与腾讯视频。对于期待优质抗战题材作品的观众而言,这部有着央视背书的剧集,从官宣之初就承载着诸多期待。尤其是得知其出自曾打造《闯关东》《珠江人家》《南来北往》等经典作品的主创团队之手时,不少观众便笃定:这一次的质量,稳了。

与以往多数抗战剧聚焦激烈战斗场面不同,《归队》选择了一个更为细腻的切口 —— 聚焦一支与大部队失联的抗联小队。在东北抗日联军 14 年艰苦抗战的宏大背景下,这支被日军逼至绝境、打散建制的小队,没有陷入盲目冲锋的热血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队员们在绝境中的挣扎与坚守。他们怀揣着对战友的承诺、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在白山黑水间克服千难万险,用生命践行 “归队” 的誓言。这种从微观视角切入的叙事方式,让抗战故事少了几分刻意的激情澎湃,多了几分贴近历史的真实与厚重。
长久以来,白山黑水间的抗联故事,在影视创作领域始终处于相对稀缺的状态。相较于其他抗战时期的历史题材,抗联 14 年的艰苦斗争,因环境恶劣、史料记载零散等原因,鲜少被完整且细腻地搬上荧幕。而《归队》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剧集不仅还原了抗联战士在严寒、饥饿、敌人围剿等多重困境下的生存状态,更通过队员们的个体经历,展现了抗联精神的内核 —— 即便身陷绝境,即便与组织失去联系,信仰的火种也从未熄灭。

开播即巅峰,或许是对《归队》最好的诠释。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重点电视剧项目,《归队》自 8 月 25 日首播以来,便凭借扎实的剧情与真挚的情感,斩获央视八套收视第一的佳绩。网上更是一片赞誉,“真实”“感动”“有代入感” 成为观众讨论的高频词。有观众评价:“没有夸张的战斗场面,却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没有刻意的英雄化塑造,却让每一个抗联战士的形象都鲜活立体。” 这种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印证了优质抗战题材作品的市场号召力,也证明了细腻叙事的独特魅力。
为了呈现抗联岁月的真实质感,《归队》的创作团队付出了诸多努力。从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考据,到演员们在深山野林中摸爬滚打的真实演绎,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还原那个特殊年代的风貌。剧中,队员们在雪地中跋涉的艰难、面对敌人围剿时的沉着、失去战友后的悲痛,都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与演员们真挚的表演,传递给每一位观众。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创作的用心,让《归队》跳出了抗战剧的固有套路,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作品。
在当下的影视市场中,《归队》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了抗联题材的创作空白,更在于它为抗战剧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无需依赖激烈的战斗场面,无需塑造 “神化” 的英雄形象,只需扎根历史、贴近人性,便能讲述出打动人心的故事。正如剧中那支执着 “归队” 的抗联小队,《归队》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对历史的尊重与对艺术的坚守。

对于尚未观看的观众而言,这部不一样的抗战剧,或许会带来全新的观剧体验。它没有刻意迎合流量,却用真诚的创作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它没有追求表面的热血,却用深沉的情感叩击着观众的心灵。在白山黑水的壮阔背景下,《归队》正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将抗联精神娓娓道来,也让更多人记住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