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芊芊娱乐

于朦胧之死:当“完美人设”成为压垮艺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5-09-12

“他总是笑着,连坠楼时都揣着别人的表。”这句网友评论,道出了于朦胧悲剧中最令人心碎的悖论——一个在荧幕上塑造无数完美角色的演员,现实中却连掌控自己命运的勇气都丧失殆尽。从《太子妃升职记》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于朦胧用十年时间构建起“古装美男”的人设,最终却被人设反噬,成为娱乐工业祭坛上的牺牲品。

一、人设困局:从“九王”到“提线木偶”
2015年,《太子妃升职记》以26亿播放量引爆网剧市场,于朦胧饰演的九王凭借“眉眼含笑、风度翩翩”的形象圈粉无数。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角色差点与他擦肩而过——导演侣皓吉吉最初认为他“太木讷”,是于朦胧连续三天等在片场争取到的机会。这种“讨好型人格”贯穿其职业生涯:为演好《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白真,他连续一个月凌晨四点起床观察仙鹤姿态;在《新白娘子传奇》中,即使高烧39度仍坚持完成威亚戏份。

“他像一具被抽走灵魂的提线木偶。”2023年《一伞烟雨》剧组工作人员的描述,揭示了人设崩塌前的征兆。镜头下,于朦胧的眼神逐渐空洞,台词背诵变得机械,甚至出现“NG20次仍无法入戏”的情况。这种“表演性人格障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认同混淆”,当艺人长期扮演理想化自我,最终会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边界。

二、资本游戏:从顶流到弃子的72小时
于朦胧的坠楼轨迹,恰似一部娱乐圈生存法则的残酷教科书。2024年6月,他主演的《长夜行》杀青,这部耗资3亿的古装剧被视为其复出之作。然而,72小时内风云突变:先是原定9月12日的央视一套播出计划被临时撤档,接着是品牌代言接连解约,最后是工作室注销、经纪人失联。这种“资本抛弃”的速度,甚至快于警方对坠楼事件的调查。

“他触碰了行业的潜规则。”某制片人透露,于朦胧拒绝在《长夜行》宣传期配合炒作与女主的CP,导致剧集热度不足。更致命的是,他坚持要求修改剧本中“侮辱女性”的台词,得罪了某位幕后金主。这种“艺术洁癖”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当同期演员通过直播带货日入百万时,于朦胧仍在为“不接烂戏”的原则付出代价。

三、网络暴力:从键盘到刑场的40米大刀
在于朦胧坠楼事件中,网络暴力完成了从精神凌迟到实质伤害的闭环。2019年,他因在《两世欢》中左眼被道具戳伤,被网友嘲讽“面瘫”;2020年,无实锤的“包养传闻”让他遭受持续三年的性侮辱;2025年9月10日,即坠楼前一天,仍有网友在其微博下留言:“怎么还不去死?”

这种暴力并非孤立事件。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数据,68%的艺人曾遭受网络暴力,其中42%出现抑郁症状。更可怕的是,暴力正在形成“自循环”生态:营销号通过造谣获取流量,水军通过转发扩大影响,普通网友通过跟风获得道德优越感,最终共同将受害者推向深渊。在于朦胧事件中,某水军头目在群聊中炫耀:“我们成功让一个明星社会性死亡,这比直接杀了他更有趣。”

四、破局之路:从“吃人血馒头”到“守护星光”
于朦胧的悲剧,终于让行业开始反思。2025年9月11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艺人权益保护白皮书》,明确规定:经纪公司需为艺人购买心理健康保险,平台需建立“谣言冷却期”机制,网友需为恶意评论承担法律责任。这些措施虽迟但到,却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

在朝阳区某小区的追思现场,粉丝们摆放的粉色玫瑰与粉红豹玩偶随风摇曳——这是于朦胧生前最爱的物品。一位粉丝哽咽着说:“我们不要完美人设,只要你好好活着。”这句话,或许是对这个时代最清醒的注解:当我们在消费明星的苦难时,是否也该反思,自己是否成为了暴力链条中的一环?

最新文章

《奇遇》大结局引泪崩:当平行时空交汇,爱能否跨越生死?

电视剧

 

阅读13192

王一博“片场发飙”事件:艺术追求与行业规则的碰撞

娱乐

 

阅读19870

王一博“嫖娼”谣言风波:网络暴力下的真相与代价

娱乐

 

阅读11658

王一博“绝望的文盲”风波:流量时代下的文化素养之殇

娱乐

 

阅读17807

于朦胧坠楼背后:娱乐圈“抑郁症瘟疫”与人性救赎的缺失

娱乐

 

阅读14975

冀ICP备2024081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