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香港尖沙咀的某废弃天台上,一场名为“呼吸之间”的公共艺术展悄然开幕。没有围栏,没有门票,500个悬挂的透明球体随风轻晃,每个球体内封存着市民录制的“声音故事”:有的是外卖员的摩托车轰鸣,有的是老人讲述的旧街坊往事,有的是孩童对未来的想象。这场由卫诗雅发起的“城市疗愈计划”,通过“声音+空间”的沉浸式体验,在一个月内吸引了超3万人次参与,更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2025全球城市创新案例”。
从个体到群体的“情感共振”
项目灵感源于卫诗雅2024年的观察:香港人虽生活在密集都市中,情感却日益疏离。她联合社会学家、声音艺术家,发起“城市声音采集行动”,走访全港18区,用专业设备录制1000种“被忽略的声音”:菜市场的讨价还价、地铁报站的粤语提示、台风天的窗棂震颤……参与者需在录制时同步写下一段文字,描述声音背后的情感。一位参与录制的单亲妈妈写道:“菜市场的喧闹声,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牵我的手。”这些声音与文字被封装在生物降解球体中,悬挂在天台、公园、地铁站等公共空间,形成“可触摸的情感地图”。
空间重构的“疗愈哲学”
卫诗雅拒绝将展览定义为“艺术展”,而是“情感疗愈场”。她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设计互动:在金融区,球体被染成蓝色,播放“键盘敲击声+咖啡杯碰撞声”,旁边设置“压力释放墙”,参与者可用拳击袋宣泄情绪;在老城区,球体呈现暖黄色,播放“粤剧唱腔+凉茶铺叫卖声”,下方放置“记忆交换箱”,观众可留下自己的旧物换取他人的故事。这种“因地制宜”的设计,使85%的参与者表示“在陌生人的声音中找到了共鸣”。某心理医生在体验后指出:“她用最日常的声音,治愈了现代人的‘存在感焦虑’。”
社会创新的“温柔力量”
“城市疗愈计划”正在改变香港的公共空间。项目结束后,政府采纳建议,在全港50个公园增设“声音装置”,播放采集到的本土声音;某地产商将废弃商场改造为“情感博物馆”,长期展出项目成果。更深远的是,卫诗雅培养的200名“城市声音引导员”,已深入社区组织“阳台声音工作坊”“地铁故事交换”等活动。在快节奏的都市中,她用艺术证明:“治愈不需要宏大叙事,一句‘我懂你’就足够。”某参与者在留言本上写道:“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硬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