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香港中环的某艺术空间内,一场名为“灵韵·共生”的珠宝展引发时尚界热议。演员卫诗雅以设计师身份首次亮相,推出其亲自参与创作的同名珠宝系列。该系列摒弃传统珠宝的繁复镶嵌,采用可回收金属与天然矿物,结合3D打印技术塑造出流动的“山水纹路”,首日预售即告罄,相关话题在Instagram获得超50万次互动,更被《Vogue》香港版评为“2025最值得投资的本土设计”。
从演员到设计师的“美学突围”
卫诗雅的跨界并非偶然。2024年,她在拍摄一部古装剧时,因对剧中传统首饰的工艺产生浓厚兴趣,开始系统学习珠宝设计。她拒绝“明星挂名”的常规路径,历时18个月考取GIA(美国宝石研究院)证书,并深入贵州苗寨、云南大理等地,研究非遗银饰技艺。在“灵韵·共生”系列中,她将苗族银饰的“錾刻”工艺与3D打印的“参数化设计”结合,创造出既保留手工温度又具未来感的作品。例如,一款名为“云涧”的项链,主体由回收银制成,表面通过激光雕刻出大理苍山的云雾纹理,中央镶嵌的绿松石则采用苗寨传统的“冷镶”技法,被买家称为“可以佩戴的山水画”。
可持续理念的“温柔实践”
该系列的核心是“与自然共生”。卫诗雅坚持使用可追溯来源的金属:项链链条由回收手机芯片中的银提炼而成,耳环的宝石来自废弃珠宝的再切割,包装盒则采用菌丝体生物材料,埋入土中90天可完全降解。更特别的是,每件珠宝附带一张“自然声纹卡”——扫描二维码,可听到该作品灵感来源地的环境音,如苗寨的晨雾鸟鸣、大理的洱海浪声。这种“五感体验”的设计,使72%的购买者表示“佩戴时会产生与自然的情感联结”。某环保组织负责人评价:“她用商业的力量,让可持续从口号变为可触摸的美好。”
文化符号的“当代转译”
卫诗雅的野心不止于设计珠宝,更在于重构东方美学的表达。她从宋代山水画中提取“留白”与“流动”的哲学,将传统珠宝的“对称美”转化为“不对称的灵动”。一款名为“溯”的耳环,左侧是3D打印的波浪形银饰,右侧则悬挂一颗可自由摆动的珍珠,灵感源自苏轼“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意境。这种“打破常规”的设计,引发学术界对“新东方美学”的讨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指出:“她证明了传统不是复刻,而是用当代语言激活文化基因。”目前,该系列已收到巴黎高定时装周的邀请,将成为首个登上该舞台的香港本土珠宝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