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芊芊娱乐

周迅新片《夜莺》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首谈“AI换脸争议”

2025-09-22

2025年7月,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公布入围名单,周迅主演的文艺片《夜莺》成为唯一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这是她继2005年《如果·爱》后,时隔20年再度角逐国际A类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消息公布当日,“周迅威尼斯”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首,网友盛赞:“51岁的她,依然是中国电影的‘门面’。”

《夜莺》:一场关于“存在与消亡”的哲学实验
《夜莺》由曾获戛纳金棕榈的导演贾樟柯执导,周迅饰演一位在虚拟与现实间迷失的AI工程师。片中,她需同时演绎人类与AI生成的“数字分身”,大量无台词的微表情表演被影评人称为“用眼神写诗”。贾樟柯透露:“周迅为这个角色研究了半年量子物理和神经科学,甚至尝试用脑电波仪辅助表演。”

影片中一场“人类与AI对话”的重头戏,周迅需在绿幕前与虚拟角色互动。为捕捉真实反应,剧组采用实时动作捕捉技术,将她的表情同步映射到AI模型上。“拍完那场戏,她在监控器前哭了半小时。”贾樟柯回忆,“她说突然意识到,技术正在模糊人与机器的边界。”

“AI换脸争议”:演员的“饭碗”要被抢了?
随着《夜莺》曝光,周迅早年“AI换脸”旧事被重提。2023年,某网剧曾用AI技术将周迅20岁时的面容替换到年轻演员身上,引发“技术侵权”争议。当时她未正面回应,此次在威尼斯首映礼上,她首次表态:“我理解行业对降本增效的需求,但演员的灵魂是技术无法复制的。就像《夜莺》里的AI,它能模仿我的声音,却学不会我眼角因悲伤而抽搐的肌肉记忆。”

这一观点得到国际影人支持。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阿尔贝托·巴贝拉评价:“周迅的表演证明了,在AI时代,人类演员的‘不完美’恰恰是最珍贵的艺术价值。”国内编剧于正则发文调侃:“以后编剧得给AI写角色了?不,我们依然需要周迅们用生命去诠释文字。”

51岁的“国际周”:从“灵气少女”到“哲学演员”
周迅的威尼斯之旅,被媒体称为“中国女演员的逆龄神话”。从1998年《苏州河》获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到2025年凭《夜莺》冲击威尼斯影后,她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华语电影从“地下”到“国际”的黄金时代。外媒《Variety》评价:“周迅是少数能同时驾驭商业片与艺术片的演员,她的表演里始终有一种东方哲学式的留白。”

对于“国际影后”的期待,周迅显得淡然:“奖项是认可,但不是目的。拍《夜莺》时,我常问自己:如果未来所有角色都能被AI完美复制,演员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现在我想,答案或许藏在那些不完美的、真实的瞬间里。”

最新文章

冯小刚徐帆婚姻再遭质疑:高调回应背后,是坚韧还是妥协?

明星

 

阅读12389

冯小刚欠税风波再起:5269万欠税背后的行业警示

明星

 

阅读16132

陈道明“公益直播”翻车?老艺术家的真诚与网络的苛刻

明星

 

阅读19029

陈道明“拒演流量剧”引热议:老艺术家的坚守

明星

 

阅读14213

陈道明“跨界书法展”引轰动:老戏骨的艺术人生再添新章

明星

 

阅读16594

冀ICP备2024081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