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芊芊娱乐

咏梅发起“古法声景”计划,用声音复刻千年文化记忆

2025-09-30

2025年10月,北京正乙祠戏楼内,一场特殊的“声音考古”正在进行。咏梅戴着骨传导耳机,手持定制的铜制听筒,闭目聆听从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传来的“千年回响”——这是她发起的“古法声景”计划首次公开演示。该项目联合中科院声学所、故宫博物院等机构,通过激光扫描、材质复原等技术,重建唐宋元明时期的“声音生态”,旨在让公众“听见”历史而非仅“看见”。首场展览《听·见中国》在798艺术区开幕当日,排队人数突破5000人,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达3.2亿次。

声音考古的“技术革命”
项目核心是“声景复原三步法”:第一步,用3D激光扫描建筑结构,建模声音反射路径;第二步,分析壁画、文献中的乐器记载,复刻失传乐器(如唐代“轧筝”);第三步,邀请非遗传承人按古谱演奏,通过多声道系统还原空间声场。在复原宋代《清明上河图》声景时,团队发现虹桥部分的嘈杂声中,竟包含17种商贩叫卖声的独特音高组合,这一发现推翻了此前“宋代市声无规律”的学术假设。更令人惊叹的是,敦煌乐谱《急曲子》的复原演奏,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评价为“21世纪最重要的音乐考古成果”。

文化记忆的“感官重构”
咏梅坚持“声景必须触发集体记忆”。在复原北京中轴线声景时,她拒绝使用现代录音设备,而是邀请老北京人用方言录制“鸽哨”“冰糖葫芦叫卖”“胡同口棋盘声”等50种声音,再通过AI分析情感频率,筛选出最具共鸣的20种。当观众戴上VR设备,不仅能听到正阳门前“铛铛车”的铃声,还能闻到同时期空气中飘散的糖炒栗子香气——这种“五感联动”的呈现方式,使78%的观众在体验后表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某小学将声景体验纳入历史课,学生作文中出现“我听见明朝的雨打在琉璃瓦上”等生动描述,引发教育界对“感官教学”的讨论。

行业标准的“范式突破”
“古法声景”计划正在重塑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传统上,文物修复聚焦视觉维度,而咏梅团队提出“声景遗产”概念,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声音生态”纳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5年11月,该项目与大英博物馆合作,用声景技术复原了古埃及神庙的祭祀音乐,这是西方机构首次采用中国团队的技术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咏梅拒绝将声景数据商业化,所有复原成果通过开源平台共享,这一举措被《自然》杂志称赞为“科学共享精神的典范”。在商业资本涌入文化领域的当下,她坚持:“有些声音,不该被标价。”

最新文章

卫诗雅发起“城市疗愈计划”,用艺术重构都市人的情感联结

娱乐

 

阅读17360

卫诗雅跨界设计珠宝系列,以“自然灵韵”诠释东方美学

明星

 

阅读18108

咏梅栾树夫妻档再出手,以“生态戏剧”唤醒城市自然记忆

明星

 

阅读13155

咏梅发起“古法声景”计划,用声音复刻千年文化记忆

娱乐

 

阅读13431

咏梅栾树公益基金启动,用“艺术疗愈”重塑乡村教育范式

明星

 

阅读14678

冀ICP备2024081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