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北京798艺术区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破界·重生:蒋雯丽艺术实验展”。这位以演技著称的演员,首次以“艺术家”身份亮相,通过12组雕塑、8段影像装置及沉浸式互动空间,将个人经历升华为对“网络时代真相困境”的深刻反思。开展首周,展览吸引超3万人次参观,相关话题#蒋雯丽艺术展#登上微博热搜榜首,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50亿次。
从“被凝视者”到“凝视者”:艺术成为自我疗愈的出口
展览的灵感源于蒋雯丽2023年遭遇的“包养谣言”。当时,她在社交媒体发布的一段“沉默视频”(仅展示空荡的房间与滴答钟声)意外引发关注,网友将其解读为“对谣言的无声反抗”。这段经历让她意识到:“当语言失效时,艺术或许能成为更锋利的武器。”
为此,蒋雯丽闭关18个月,赴中央美术学院进修雕塑,并邀请数字艺术家、哲学家组成跨学科团队。她坦言:“演员是被镜头凝视的对象,而艺术家是凝视世界的主体。我想用作品追问: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如何辨别真相?”
核心展品解析:用隐喻撕开谣言的虚伪面纱
1. 《茧·2023》
这件高达3米的白色纤维雕塑,内部缠绕着12万条从网络抓取的谣言文本(经脱敏处理)。观众需穿过狭窄的通道进入“茧”内,随着光线渐暗,耳边响起机械朗读谣言的声音,最终在出口处看到一面镜子——镜面上用金粉写着:“你,也是传播者吗?”
该作品灵感来自蒋雯丽处理谣言时的心理状态:“最初想辩解,后来发现越回应越发酵。就像被茧包裹,看似保护,实则窒息。”而观众的反应印证了她的思考:92%的参观者在留言簿写下“震撼”“反思”等关键词。
2. 《双重曝光》
这是一组由AI生成的影像装置:左侧屏幕播放蒋雯丽在《金婚》《立春》等经典作品中的片段,右侧屏幕则同步显示“包养”“整容失败”等恶意弹幕。随着剧情推进,弹幕逐渐覆盖画面,最终完全吞噬演员形象。
“这反映了网络时代的‘真相消亡’。”策展人、清华大学教授肖鹰解读,“当谣言以‘信息’的形式存在,它就会成为‘拟像’,甚至比真相更‘真实’。”蒋雯丽补充:“演员的悲哀在于,观众可能更相信虚构的谣言,而非你演了一辈子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