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双11”期间,贾乃亮以5.2亿的销售额登顶明星带货榜,其直播间“亮哥精选”同时在线人数突破200万。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演员从影视圈向电商领域的全面渗透。然而,当他在镜头前熟练地喊出“家人们,上链接”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演员该不该把精力放在卖货上?”“过度商业化会消耗演员的神秘感吗?”这场争议,折射出中国明星经济转型期的深层矛盾。
一、从演员到“带货王”:贾乃亮的商业版图扩张
贾乃亮的直播带货生涯始于2020年。当时疫情导致影视项目停滞,他成为首批试水直播的明星之一。首场直播中,他因不熟悉流程频繁看提词板,被网友吐槽“像在背课文”。但三个月后,他的单场销售额从300万飙升至1.2亿,创造了明星带货的“贾乃亮速度”。
这种爆发式增长源于精准的定位策略:
人设重塑:将“综艺笑匠”转化为“邻家大哥”,用“亮哥帮你选好货”的口号拉近与观众距离
选品逻辑:聚焦家居、母婴、食品等“高复购率”品类,与演员的家庭形象形成呼应
场景创新:在直播间搭建“模拟家庭”场景,如“亮哥的厨房”“亮哥的书房”,增强代入感
2023年,贾乃亮成立“亮哥严选”MCN机构,签约30余名中腰部主播,形成“明星+素人”的直播矩阵。这种“从带货到造货”的升级,让他在2024年跻身“直播电商十大影响力人物”。
二、争议焦点: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博弈
贾乃亮的成功引发了两极评价:
支持派认为,这是明星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演员也需要生存,直播带货是合法的商业行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指出,“而且贾乃亮在选品上比较严格,没有出现重大质量事故,这比某些纯流量明星更负责。”
反对派则担心过度商业化会损害演员的艺术生命。“当他每天研究的是GMV(商品交易总额)而不是角色心理时,演技必然会退化。”某导演在私下场合表示,“现在找贾乃亮演戏,他要先看档期是否和直播冲突,这已经不是演员该有的状态。”
这种争议在2024年达到高潮:当贾乃亮宣布同时接拍两部正剧和每周三场直播时,#贾乃亮时间管理#话题冲上热搜。网友制作的时间表显示,他每天工作16小时,睡眠仅5小时,这种“超负荷运转”让许多人质疑其职业选择的可持续性。
三、行业影响:明星带货的“贾乃亮模式”
无论争议如何,贾乃亮都开创了明星转型的新路径。他的模式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专业化团队:组建包含选品官、质检员、售后团队的200人专业队伍,确保带货流程标准化
差异化竞争:避开美妆、服饰等红海品类,专注“家庭消费升级”赛道,客单价维持在200-500元区间
品牌化运营:推出自有品牌“亮小厨”速食产品,2024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实现从带货到造货的跨越
这种模式已被多个明星效仿。据统计,2024年有超过60%的一线明星开通了直播账号,其中采用“贾乃亮模式”的占比达43%。电商分析师指出:“贾乃亮证明了明星带货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可以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四、未来挑战:如何在商业洪流中守住演员本心
面对成功,贾乃亮并非没有隐忧。在2024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他坦言:“最担心的是自己变成‘销售机器’,忘记怎么演戏。”为此,他制定了“三三制”工作原则:每年用三分之一时间拍戏,三分之一时间直播,三分之一时间学习充电。
这种平衡策略已初见成效。2024年下半年,他主演的《生命树》播出后,豆瓣评分达8.1分,其饰演的环保志愿者被观众评价为“近年最真实的基层干部形象”。而他在直播中推出的“公益专场”,将部分收益捐赠给乡村儿童,也提升了个人品牌形象。
“演员和主播不是对立身份,而是可以相互赋能。”贾乃亮在采访中说,“我会继续直播,但永远不会让商业完全占据生活。因为最终,我还是想用角色和观众对话。”在这场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中,贾乃亮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既不被流量裹挟,也不拒绝时代赋予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