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迟蓬,绕不开 2013 年金鸡奖颁奖礼上倪萍的 “鸣不平”—— 彼时倪萍直言 “实力派获奖难”,在点评现场明星时,唯独对迟蓬赞誉有加,即便她最终错失奖项,却因这份认可成为许多观众心中的 “无冕之王”。如今,随着《生万物》的播出,不少人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位 66 岁的实力派演员,期待她能迎来属于自己的荣誉时刻。
好演员的表演总有共通的质感,而在《生万物》这部年代剧中,迟蓬的演绎尤为亮眼,甚至让人觉得她已超越 “演技精湛” 的范畴,真正达到了 “人戏合一” 的境界。荧幕上的她,不再是演员迟蓬,而是活脱脱的 “封大脚的母亲”—— 那个生长在旧社会、带着山东乡土气息的老太太,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着浑然天成的真实。
熟悉迟蓬的观众都知道,她演任何角色都能让人完全沉浸,仿佛角色本就该是这般模样。这份 “生活化” 的演绎,并非凭空而来。为了塑造好《生万物》中的大脚娘,她提前一个月奔赴当地体验生活:跟着老人学方言,细致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与言行举止,从走路的姿态到说话的语气,一点点将自己 “代入” 角色。最终呈现在荧幕上的,是一个细节满溢的形象 —— 指甲缝里嵌着泥垢,衣领上沾着淡淡的油渍,走路时带着常年劳作留下的佝偻感,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让 “大脚娘” 从剧本里走了出来,变得可触可感。
其实,大脚娘并非一个容易出彩的角色。她没有太多戏剧化的冲突桥段,戏份多是日常琐碎的生活场景,高光时刻寥寥无几。但恰恰是这种 “平淡”,最能考验演员的功底 —— 如何在无波澜的日常中,让角色立起来、有温度?迟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剧中刚出场时,丈夫封二要拿钱买地,招呼她进屋并让她关门。她一边随口问 “大白天关门干啥”,身体却下意识地走向门扉,熟练地将门关好。这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家常的疑问,瞬间勾勒出 “男人当家” 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传统妇人的处事习惯,既立住了角色形象,也为后续她默默保护绣绣的情节埋下伏笔。平日里,她往灶台前一坐,添柴、调火候的动作行云流水,仿佛真的在这灶台前忙碌了几十年;台词里的 “俺” 字,说得自然又地道,没有丝毫违和感,与其他演员的口音形成鲜明对比,透着浓浓的麦秸气息。
迟蓬最擅长的,便是 “于无声处听惊雷”—— 不用激烈的情绪爆发,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就能传递出厚重的情感。绣绣因营养不良流产后,作为奶奶的她得知孙儿没了,内心早已悲痛欲绝,却还要强撑着照顾儿媳。她默默熬好鸡汤,在进门前使劲抹掉脸上的泪水,进门后又挤出笑脸,生怕加重绣绣的悲伤。没有哭天抢地,没有刻意煽情,可那份藏在笑容背后的隐忍与心疼,却让无数观众红了眼眶。
如今的迟蓬,早已是 “剧抛脸” 的最佳诠释者 —— 她能将每一个角色都演得入木三分,与角色融为一体,这无疑是表演的最高境界。我们期待着,这位用实力征服观众的老戏骨,能在未来的奖项评选中,拿到那份本该属于她的认可,让更多人看到 “实力派” 的光芒从未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