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马嘉祺个人首张专辑《光年之外》开启预售,上线1小时销量突破50万张,24小时销售额达1.2亿元,创下内娱00后歌手纪录。然而,这张被粉丝称为“封神之作”的专辑,却因音乐风格的大胆转型陷入“两极评价”:乐评人盛赞其“突破偶像桎梏”,部分听众则批评“听不懂”“失去初心”。
专辑概念:从“少年感”到“宇宙诗”的蜕变
《光年之外》以“宇宙与人性”为主题,包含10首歌曲,涵盖电子乐、摇滚、古典跨界等多种风格。主打歌《星尘叙事者》融合弦乐与电子音效,歌词中“我们不过是宇宙的尘埃,却试图用爱照亮黑暗”被解读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这种转型与马嘉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他在专辑纪录片中透露:“20岁后,我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唱’。以前我觉得音乐是展示自己的工具,现在才明白,它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制作团队:国际化的音乐实验
为打造这张专辑,马嘉祺团队邀请了多位国际音乐人合作。英国制作人Mark Ronson负责电子乐部分,他曾为Lady Gaga制作《Shallow》;德国小提琴家Anne-Sophie Mutter参与弦乐编排,其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被乐评人称为“天才之举”。
然而,国际化团队也带来争议。部分听众认为专辑“过于实验性”,尤其是《黑洞之歌》中的人声处理,被批评“像机器人在唱歌”。马嘉祺在采访中回应:“音乐没有标准答案,我想用这张专辑告诉大家,我不仅可以唱情歌,还能探索更多可能。”
乐坛反应:从“质疑”到“认可”的转变
专辑发布初期,乐评人态度分化。耳帝评价:“这是内娱偶像音乐的一次勇敢尝试,尽管不完美,但方向正确。”而“流光”则批评:“为了转型而转型,失去了马嘉祺原有的灵气。”
但随着时间推移,口碑逐渐反转。截至11月15日,专辑在豆瓣评分从开分的6.2升至7.8,QQ音乐“好评率”达92%。乐评人“光年之外”指出:“听众需要时间适应他的转变,就像当年周杰伦从《范特西》到《八度空间》的过渡。”
粉丝文化:从“数据战”到“音乐鉴赏”的升级
专辑预售期间,马嘉祺粉丝的应援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与以往“刷销量”“控评”不同,此次粉丝自发组织“音乐解析团”,在超话中发布歌曲创作背景、制作细节的科普帖。例如,针对《星尘叙事者》的电子音效,粉丝“小祺的宇宙”制作了3分钟视频,解释“如何通过合成器模拟星云声音”。
这种转变与马嘉祺的引导密不可分。他在直播中表示:“我希望大家不仅听歌,还能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你们的支持,应该建立在真正喜欢的基础上。”
行业影响:偶像音乐的可能性
《光年之外》的成功为偶像音乐开辟了新路径。腾讯音乐娱乐集团CEO彭迦信表示:“这张专辑证明,偶像不仅可以靠流量生存,还能通过音乐品质赢得市场。”
然而,专家也提醒,转型需谨慎。中国音协副主席宋飞指出:“偶像音乐转型要平衡艺术性与商业性,马嘉祺的模式值得借鉴,但不可复制。”
马嘉祺在专辑发布会上说:“音乐是我的生命,我会一直唱下去,哪怕只有一个人听。”这句话,或许正是他从偶像到艺术家蜕变的最好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