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一场以鸡冠花为主题的非遗文化展在杭州开幕,展出了从汉代陶罐上的鸡冠花纹到现代数字艺术中的鸡冠花形象的200余件作品。这场展览背后,是一场关于鸡冠花“身份重构”的文化运动——曾经被视为“乡土花卉”的鸡冠花,正通过非遗保护、艺术创作与品牌联名,重新定义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历史溯源:从“药草”到“吉祥花”的演变
鸡冠花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的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已出现鸡冠花的图案,暗示其可能被用于祭祀或装饰。唐代《本草拾遗》记载,鸡冠花“止肠风泻血”,是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宋代《全芳备祖》则称其“花似鸡冠,故名”,并赋予其“富贵吉祥”的寓意。明清时期,鸡冠花与牡丹、荷花并称“院落三宝”,成为文人画中的常见题材。
然而,随着西方花卉的引入,鸡冠花逐渐被贴上“土气”“廉价”的标签,退出精英文化圈,仅在乡村庭院与民俗活动中保留一席之地。20世纪90年代,中国花卉市场开放后,鸡冠花更因花期短、观赏性单一,被边缘化为“地摊花卉”。

非遗活化:传统技艺的“鸡冠花表达”
转机出现在2020年。浙江非遗保护中心在调研中发现,鸡冠花的形象广泛存在于民间刺绣、剪纸与陶瓷装饰中。例如,温州瓯绣中“鸡冠花配公鸡”的图案象征“功名显赫”;山西剪纸艺人用鸡冠花与石榴组合,寓意“多子多福”。这些发现促使非遗保护者重新审视鸡冠花的文化价值。
2023年,“鸡冠花纹饰制作技艺”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名录。非遗传承人开始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例如,景德镇陶瓷艺术家用青花料绘制鸡冠花,结合高温釉变技术,创造出“蓝焰鸡冠”系列瓷器;苏州刺绣大师则将鸡冠花与AI生成的山水背景融合,开发出“数字瓯绣”产品。2025年杭州非遗展上,一件结合3D打印与苏绣的鸡冠花装置艺术《焰》,以12万元的价格被收藏,标志着鸡冠花文化正式进入高端艺术市场。
品牌联名:从乡土到时尚的“破圈”
鸡冠花的“逆袭”也离不开商业力量的推动。2025年春季,国产美妆品牌“花西子”推出“鸡冠花系列”口红,管身雕刻鸡冠花纹,色号命名为“赤焰”“朱砂”,上市首月销量突破50万支;服装品牌“江南布衣”则将鸡冠花图案印在丝绸衬衫上,搭配现代剪裁,成为秋冬秀场焦点。
更意想不到的是,鸡冠花还成为国际奢侈品牌的灵感来源。2025年巴黎时装周上,Dior高定系列以鸡冠花为灵感,用羽毛与蕾丝复刻其花序形态,模特头戴鸡冠花造型的头饰,引发全球时尚媒体关注。Dior设计总监解释:“鸡冠花的‘不完美’——不对称的花序、粗糙的质感,恰恰符合当下‘新复古’的审美趋势。”
文化反思:一场“被重新发现”的传统
鸡冠花的复兴,本质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实践。浙江大学文化研究学者周颖指出:“当西方花卉文化占据主流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平凡之花’。鸡冠花的案例证明,传统符号的现代转化,关键在于找到其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无论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还是时尚品牌的联名,本质都是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如今,鸡冠花已不再只是乡村院落里的“配角”。它可以是非遗展上的艺术品,可以是时尚T台的焦点,也可以是年轻人手机里的表情包。这种“身份的重构”,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最生动的生存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