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宣布,成功培育出鸡冠花新品种“火凤”。该品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优化了花瓣结构与根系系统,在耐旱性、抗病性及观赏期上实现突破性进展。经三年田间试验,“火凤”的节水能力较传统品种提升50%,花期延长至4个月,且对白粉病、叶斑病的抵抗力显著增强。这一成果不仅为干旱地区绿化提供了新选择,更引发了花卉育种领域对“功能性观赏植物”的深度探讨。

基因编辑:从“颜值”到“实力”的升级
传统鸡冠花(Celosia cristata)虽以艳丽的花序闻名,但存在花期短(仅2-3个月)、易染病虫害、需水量大等缺陷,限制了其在城市绿化中的大规模应用。研究团队瞄准这些痛点,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了控制花瓣细胞壁厚度的基因“CCL1”,使花瓣更薄、透光性增强,从而提升了光合作用效率;同时,激活了根系中负责吸收水分的基因“AQP2”,使根系吸水能力提高30%。
更关键的是,团队将野生鸡冠花(Celosia argentea)的抗病基因“PR5”导入“火凤”品种中。该基因编码一种几丁质酶,可分解真菌细胞壁,对白粉病、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陈芳表示:“过去培育新品种主要关注花色、花型,现在我们更强调‘功能性’。‘火凤’的突破在于,它既是观赏植物,也是生态修复的‘小卫士’。”

田间试验:从实验室到城市的“大考”
2023年至2025年,“火凤”在北京、兰州、广州三地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干旱地区(兰州),“火凤”的灌溉频率较传统品种减少60%,存活率仍达92%;在高温高湿的广州,其白粉病发病率仅为传统品种的1/5。更令人惊喜的是,其花序长度可达30厘米,花色从橙红到深紫渐变,观赏价值显著提升。
城市绿化部门对“火凤”表现出浓厚兴趣。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已计划在2026年春季种植5万株“火凤”,用于替代部分高耗水草坪。兰州新区则将其纳入“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种植于道路隔离带与公园绿地。兰州新区生态建设局负责人指出:“鸡冠花本身是耐旱植物,‘火凤’的出现让我们能更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同时降低维护成本。”
产业影响:花卉市场的“新变量”
“火凤”的商业化进程也在加速。2025年10月,云南某花卉企业与农科院签订独家授权协议,计划在云南、山东建设两个种苗生产基地,年产能达2000万株。公司市场总监透露,首批“火凤”种苗已预售至中东地区,用于沙漠城市的绿化工程。
然而,基因编辑花卉的推广也面临争议。部分环保组织担忧,人工改造的基因可能通过花粉传播影响野生鸡冠花种群。对此,研究团队回应称,“火凤”为三倍体品种,几乎不育,且种植区域将严格隔离,风险可控。中国花卉协会秘书长李明认为:“基因编辑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规范使用。‘火凤’的案例证明,科技可以让花卉更美,也能让生态更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