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芊芊娱乐

《无可奈何》:职场丛林里的道德真空,一场关于中产焦虑

2025-11-26

《无可奈何》的震撼之处,在于它将职场异化为一片道德真空的丛林——在这里,规则由强者制定,弱者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求生。影片中,柳万洙的遭遇绝非个例:他所在的造纸厂被美资收购后,300名员工中仅有12人通过“优化考核”,而考核标准竟包括“年龄”“婚姻状况”甚至“社交媒体活跃度”。这种“结构性失业”的设定,直指韩国经济转型期的阵痛——传统制造业岗位被自动化取代,中年劳动者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万洙的暴力行为,本质上是系统暴力下的“反向投射”:当他发现正常竞争渠道被系统封锁时,杀人便成为唯一的“破局”方式。

影片对职场竞争的荒诞性刻画入木三分。万洙参加再就业培训时,导师教他“如何用积极心态面对失业”,而窗外是举着“反对裁员”横幅的抗议人群;他在面试时被要求“用A4纸设计一款产品”,而面试官却因他“缺乏创意”将其淘汰;更讽刺的是,他最终杀害的竞争对手中,有一位是因公司“数字化转型”而被裁员的IT工程师——这场“传统工人与数字劳工”的自相残杀,彻底撕碎了“技术进步造福人类”的谎言。朴赞郁通过这些细节,将职场异化为弱肉强食的丛林,而暴力逻辑则成为隐性生存法则。

影片的叙事节奏堪称精妙,前半段以冷峻的写实风格,展现万洙从“模范员工”到“失业者”的坠落过程。他每天按时起床、熨烫衬衫、准备便当,却因公司收购案被突然解雇;他参加再就业培训时,导师教他“如何用积极心态面对失业”,而窗外是举着“反对裁员”横幅的抗议人群。这种现实与理想的撕裂感,在万洙发现妻子美莉偷偷典当首饰补贴家用时达到顶点——他跪在地板上,用拳头猛击自己的头部,直到鲜血染红地毯。朴赞郁通过这一长镜头,将中年男性的尊严崩塌具象化为一场自我惩罚的仪式。

而影片后半段则彻底转向黑色幽默。万洙在制定杀人计划时,竟用Excel表格列出竞争对手的作息时间、家庭住址甚至弱点分析;他潜入第一名受害者家中时,发现对方正在观看自己曾参与制作的造纸厂宣传片,这种“自我毁灭”的隐喻令人不寒而栗。更荒诞的是,当万洙杀害第三名目标后,警方竟因“证据不足”将其释放——原来,他精心设计的“完美犯罪”因受害者家属的疏忽(未及时报案)而逃脱法律制裁。这一情节既是对司法系统的讽刺,也暗示了系统暴力对个体的“保护”:当暴力成为生存法则,法律反而成为弱者的枷锁。

影片对“中产焦虑”的探讨贯穿始终。万洙在杀害第一名竞争对手前,曾对着镜子练习“自信微笑”;他在潜入具范模家中时,特意换上西装打领带,仿佛在进行一场“正式的职场谈判”。这些细节暗示,即便在实施暴力时,万洙仍试图维护“中产阶级的尊严”。然而,当他在警局自首前,撕碎西装、扯掉领带,露出满身伤痕时,这种“尊严”的崩塌便成为影片最沉重的注脚——在系统暴力面前,所有伪装都显得如此脆弱。

最新文章

《永无止境》:从落魄作家到金融巨子,智力药丸如何撕裂人性与道德的边界?

电影

 

阅读13737

《永无止境》:智力竞赛背后的资本阴谋,一场关于人性贪婪的黑色狂欢

电影

 

阅读18843

《永无止境》:当智力被无限放大,人性在欲望深渊中如何自救?

电影

 

阅读11748

《无可奈何》:社会镜像,朴赞郁如何用镜头解剖时代的生存焦虑

影视

 

阅读18284

《无可奈何》:职场丛林里的道德真空,一场关于中产焦虑

影视

 

阅读10044

冀ICP备2024081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