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最大的绣球花种质资源圃——西安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中心,一场关于“中国芯”的育种革命正悄然改变行业格局。自2010年起,西安市农技中心花卉研究室团队历时15年,系统收集国内外170余个园艺品种、68个野生种质资源,并自主培育出近百个优良株系,其中20个种间杂交后代优系因抗逆性强、花色独特成为市场焦点。

技术攻坚:破解“基因盲盒”的硬核实力
科研团队负责人张文波透露,绣球花育种需跨越三大难关:一是打破进口品种的“垄断基因”,解决枝条直立性差、不耐晒等缺陷;二是适应中国气候多样性,培育出耐寒、耐热、抗病的品种;三是缩短育种周期,从传统7-8年缩短至3-5年。为此,团队采用“种内杂交+种间杂交+染色体加倍”技术,通过人工授粉、基因测序等手段,筛选出“岭北”系列重瓣品种,其花瓣数量是普通品种的3倍以上,且花色可随土壤pH值从粉红渐变至深蓝。

市场应用:从实验室到乡村的“美丽经济”
目前,西安自育品种已通过陕西省林木良种审定7个,提交新品种权申请10个,并在云南、浙江等地开展区域试验。在长安区子荷花园,花农试种的“岭北1号”绣球花因花色艳丽、花期长达5个月,每株售价较进口品种高出30%,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200万元。此外,团队与杭州园林、云南杨月季等企业合作,将绣球花应用于城市景观、乡村民宿等领域,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3000余株“太阳神殿”绣球花,以紫红色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
未来展望:基因编辑技术开启育种新纪元
张文波表示,下一步将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精准调控花色基因,实现“蓝色绣球不用调色”的突破。同时,计划建设全国绣球花种质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西安基因”走向世界。正如团队成员苏晨所言:“每一朵绣球花都是中国育种人的勋章,它们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